寧波農(nóng)家奶奶王連芬開民宿沖咖啡“圈粉”外籍游客——
從小院里看見美麗中國
正值春日,青山環(huán)抱的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九龍湖村引來了絡(luò)繹不絕的游客,村尾的“氧氣生活”民宿里,63歲的王連芬忙得腳不沾地。
沖咖啡、炸薯條、備甜品……小院里一下子涌進三四十位客人,穿著棕色圍裙的王連芬加快步頻穿梭其中,額頭沁出了汗珠,臉上卻一直笑意盈盈。
英文的菜單、標(biāo)語,小院里聚會的外國客人……這個樸素的小院,國際化的影子隨處可見。目前,民宿年接待外國游客200多人。民宿中的咖啡更是成了寧波知名的“網(wǎng)紅村咖”。起初,王連芬也鬧不清為什么外國人鐘情于自己的小院子,慢慢地她琢磨出了門道:“或許因為,在我的院子里,能看見中國家庭和農(nóng)村真實的樣子。”
民宿成了老外“據(jù)點”
王連芬的民宿坐落于村莊深處,但是找到它并不難。隨便找個村民問路,“咖啡”兩個字剛出口,村民便會心領(lǐng)神會地把你往“里頭廂”引。
三爿錯落的平房經(jīng)過精心改造,辟出了四間客房、兩個餐廳、一間咖啡屋;花草、擺件裝點的院子里,見縫插針擺上木制桌椅……迎出來的王連芬一頭微卷的短發(fā)干凈利落,與不少人心中農(nóng)村家庭主婦的固有印象有著明顯差別。
小院里,一群當(dāng)天入住的外國人正在音樂聲中燒烤、聚餐,接過王連芬遞來的咖啡,第一次來打卡的烏克蘭人尤莉婭有些吃驚地用英語說:“真沒想到奶奶會做咖啡!”她身邊經(jīng)常來的烏克蘭人雅娜則聳聳肩,顯得習(xí)以為常:“阿姨很厲害,學(xué)東西很快!
咖啡這門“世界語言”,是外國朋友記住王連芬的第一個標(biāo)簽。
磨豆、填粉、布粉、壓粉、萃取……咖啡吧臺后面,王連芬目光專注、動作麻利地制作咖啡,幾分鐘后,隨著裝奶泡的杯子靈巧地抖動,一個“愛心”在咖啡中顯現(xiàn),拉花完成。
這套動作,王連芬每天要重復(fù)幾十次,開民宿之前,她甚至沒喝過咖啡。
2017年,王連芬四姐妹將母親的老宅改造成民宿,本想著讓老母親不至于太孤單。民宿開起來后,環(huán)游世界的四妹帶回來一群外國朋友,成了第一批前來打卡的外國客人。沒想到他們一個傳一個、一個帶一個,讓小小民宿在寧波和周邊地區(qū)外籍人士中知名度越來越高,逐漸成了外國友人的“據(jù)點”。
外國人來了,喝咖啡就成了剛需,當(dāng)時,不要說村里,就是整個九龍湖鎮(zhèn)的咖啡店也是寥寥無幾。
四妹常年在國外,民宿日常打理,都交給了原本在家務(wù)農(nóng)、打零工的老大王連芬。王連芬咬咬牙,決定自己學(xué)做咖啡。店里的外國客人自己做咖啡時,王連芬就向他們請教。為了學(xué)做咖啡,一天至少兩杯下肚,為此她經(jīng)常失眠。做咖啡最難的部分是拉花,為了練習(xí)拉花,她經(jīng)常在女兒的指導(dǎo)下加班加點練習(xí)。
第一次咖啡端上桌,外國朋友豎起了大拇指。王連芬心想,總算過關(guān)了。
如今,不止外國友人,本地青年也漸漸尋咖而來!氨緛碇幌腴_民宿,沒想到做咖啡做出名了!蓖踹B芬笑著說。
交了一群外國朋友
“Hello,歡迎你們!”民宿的外國客人,大多在寧波和周邊工作生活,雅娜中文流利,已經(jīng)是民宿的熟客,這次她把媽媽奧莉婭也帶來了。
一見面,王連芬就和奧莉婭來了個大大的擁抱,“很久沒見了,你看這是我們兩年前的合影。”王連芬邊劃拉手機相冊邊回憶。
在王連芬的手機相冊里,除了家人,最多的就是外國朋友們的照片!斑@是美國的、這是俄羅斯的、這是英國的……”很多人的英文名她記不住,但是對方的國籍她記得清清楚楚。每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她也如數(shù)家珍。
“這個‘天線寶寶’每年都要來一兩次,今年是第四年,他進門就會喊‘大姐,你好,我很想你’,有一次還打視頻電話告訴家人我是他的中國媽媽!薄疤炀寶寶”是法國小伙杰里米的外號,他長著一張娃娃臉,開朗幽默,他一到小院里總是笑聲不斷。
王連芬的通訊錄里,有二三十位經(jīng)常聯(lián)系的外國人,逢年過節(jié),他們都會相互問候!昂瓦@些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聊聊天,是一種樂趣!蓖踹B芬說。
交到這么多外國朋友,這是開民宿前王連芬想都不敢想的。
“之前只在電視里看到過外國人!睅啄昵埃谝淮慰吹絹碜7個國家的十多個外國人站在自己面前時,王連芬有些懵,愣在那不知道說啥好。同樣好奇的還有村民,大家都蜂擁過來看熱鬧。
時間一長,王連芬和村民都習(xí)慣了。王連芬發(fā)現(xiàn),大部分外國朋友很好相處,一群外國人在小院聚會,有時會邀請她參加,還主動拉她合影留念,“夏天他們喜歡光著腳在院里走來走去,像在家里一樣放松!
俄羅斯人阿列克謝已經(jīng)記不清是第幾次來這里!霸谶@里很舒服,阿姨熱情招待,我們成為了朋友!彼昧骼闹形恼f。
并不是所有外國客人都會說中文。在客人的幫助下,王連芬還學(xué)會使用手機翻譯軟件,可以現(xiàn)場和外國人對話。
“這是我免費送你們的,希望你們吃得開心!蓖踹B芬給正在院子里燒烤的國際友人送上一盤小吃,剛對著手機翻譯軟件說完中文,標(biāo)準(zhǔn)的英文翻譯便立即響起。客人們紛紛表示感謝。
“有了這個翻譯軟件,我也能聽懂他們的需求!蓖踹B芬說。她還學(xué)會了簡單的英文問候語,她80多歲的老媽都會說一句“Good morning”。
小院里的文化沙龍
“外國人的文化跟我們不太一樣!逼鸪,對于一輩子沒有離鄉(xiāng)離土的王連芬來說,外國朋友們直來直去的熱情讓她不知所措!耙灰娒婢褪且粋大大的擁抱。玩得高興了手舞足蹈,像個孩子……”
東西方文化差異,也體現(xiàn)在王連芬掌管的灶臺上。王連芬燒得一手人人稱道的農(nóng)家菜,對中餐比較陌生的外國人喜歡在廚房看她做菜。手拿鍋鏟的王連芬就化身“老師”,每一個步驟都仔細講解:“這個是我們寧波的大頭菜,大頭!蓖踹B芬用漢語重復(fù)菜名,外國“學(xué)生”一板一眼地跟著念。一道大頭菜煨年糕憑借鮮勁兒,讓一眾外國友人豎起拇指稱贊。
偶爾,外國客人自己動手做飯。他們借用廚房的時候,王連芬也在一旁觀看。學(xué)得西餐的“一招半式”后,她還進行中式改良,農(nóng)家樂菜單上的“美國土豆”“檸檬手撕雞”等中西合璧的新菜品,都是王連芬的創(chuàng)新菜。
小院也成了展示中華文化和鄉(xiāng)村民俗的一個小窗口。
來自俄羅斯的迪馬斯說,他一家人每年至少來小院兩次,“很有中國味、鄉(xiāng)村味,也很溫馨!
“這里很有生活氣息!比胱∶袼藓,奧莉婭迫不及待打開手機直播,把民宿的角角落落分享給國外的朋友。王連芬一家老小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讓她對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孝敬老人傳統(tǒng)等有了直觀的了解。
王連芬不放過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她帶著外國客人包粽子,給他們講端午節(jié)的含義和粽子的來源;春節(jié),她就拉上外國客人一起吃年夜飯、放鞭炮,手把手教他們包餃子……今年清明節(jié),她早早用艾草蒸好了青團,給外國友人品嘗:“這是中國的青團,用艾草做的!蓖踹B芬一邊比劃,一邊用手機翻譯。
九龍湖產(chǎn)茶,中國的茶文化尤其讓外國客人感興趣。前陣子春茶開采,帶外國人采茶、炒茶、品茶成了民宿的“保留節(jié)目”。
“火要小,翻炒要快,不然要焦掉……”王連芬?guī)е麄兩仙讲刹,然后手把手教他們炒制成茶葉。喝著自己親手制作的茶,外國客人興奮不已!八麄儼颜麄過程拍照發(fā)給國外的朋友,炒出來的茶葉也包裝好,打算帶回去給家人品嘗!
中餐和西餐、咖啡和綠茶,一來一往之中,小院里似乎在進行文化沙龍。王連芬也不知不覺有了使命感:“我要向他們展示真實的中國鄉(xiāng)村和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