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走古遺址、夜宿博物館 寧波“海絲”主題研學游火熱
承載著教育與生活雙重意義的研學旅游,在今年暑期成為表現(xiàn)最為搶眼的賽道之一。在線旅游平臺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暑期預訂游學、研學產(chǎn)品的人次同比增長近1倍。
在天一閣穿針引線,體驗“古籍裝幀”;在上林湖越窯遺址,親手燒制青瓷;在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搭建榫卯模型……盡管暑假臨近尾聲,2天1夜的寧波“海絲奇緣研學游”一推出即報滿,迎來了一群對博物館、古遺址特別感興趣的孩子們。

研學團成員在天一閣穿針引線,體驗“古籍裝幀”。通訊員供圖
一座城市的發(fā)展離不開城市文化的積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fā)港,寧波擁有豐富的海絲遺址遺跡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點城市。
據(jù)介紹,這場研學游希望通過“實地考察訪問+體驗”的形式,以“海絲”申遺預備名單為紐帶,結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遺體驗”,串聯(lián)起寧波這個城市里的各種文化資源,讓孩子們了解海絲文化。
此次活動由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舉辦,研學團到訪了慶安會館、永豐庫遺址、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上林湖越窯遺址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籍是人類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研學活動從天一閣開始。作為寧波城市的重要名片,天一閣承載著寧波這座書香城市的人文底蘊,也訴說著寧波以書籍為媒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傳遞著中國文化,更吸納著世界優(yōu)秀文化。
在天一閣內(nèi),孩子們深入體驗了“古籍裝幀”研學課程,在穿針引線之間,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書籍文化更為具象,也更深入人心。
在位于鼓樓沿的永豐庫遺址,研學團通過它的地理位置、考古挖掘出土文物研究和它曾經(jīng)的作用來認識永豐庫遺址的歷史價值,充分解讀古代寧波港的興盛及其在對外交通貿(mào)易的重要地位。
研學團成員張宇琪表示,讓他沒想到的是,永豐庫這個不起眼的遺址公園,其實是一個倉庫遺址,前身為南宋官府糧庫“常平倉”,主要用來貯藏糧食,儲備賑災糧。借助這次充滿“文化味”的研學之旅,讓他了解了港口城市的別樣魅力。
寧波保國寺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也是江南現(xiàn)存最完整的北宋木結構建筑,號稱“江南一絕”。

研學團成員在保國寺親手制作榫卯結構的房子。通訊員供圖
在這里,研學團成員體驗了《宋韻木構的海絲奇緣》《匠心傳承·筑構宋殿》兩項課程,在模型搭建體驗中認識榫卯結構的原理,致敬古代工匠的智慧。

研學團成員夜宿保國寺。通訊員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學,孩子們在保國寺開啟了博物館奇妙夜。夜幕下,孩子們以汞燈為誘,通過“昆蟲燈誘”認識了山林里的昆蟲,學習了如何利用燈誘法尋找夜行性昆蟲;他們還拿起了皮影,用自己的理解演繹了《西游記》《狐假虎威》《龜兔賽跑》等皮影戲。

研學團成員正在欣賞皮影戲。通訊員供圖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是博物館首次開啟以“海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線路,希望通過公益課堂和一期又一期研學營的積累與沉淀,讓越來越多的人領略到古建筑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