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10月17日),金華市民吳永清在路過小區(qū)花壇時,看見里面有幾片紙屑,立即彎腰撿起扔到不遠處的垃圾桶里。路過的鄰居看到,笑問:“老吳,今天沒穿紅馬甲,怎么也在義務勞動啊?”吳永清直起身子回答道:“有沒有紅馬甲,我都是志愿者啊。習慣了,閑不住!
幸福家人志愿者上門看望獨居老人,陪老人聊天,定期給老人檢查身體。
吳永清是我市幸福家人公益協(xié)會的一名會員。多年來,他和其他志愿者一樣,活躍在文明創(chuàng)建、綠色出行勸導、垃圾分類等日常志愿服務活動中,也活躍在社區(qū)網(wǎng)格治理、關愛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務中,為金華這座文明城市貢獻力量。
17個公益分區(qū)、注冊會員7000余人,開展7000多場大小愛心活動,10年來,幸福家人將“喚醒公益”的種子播撒在八婺大地。在幸福家人,如果你問公益是什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讓金華成為一座最有愛的城市。
公益,是一個人帶動一群人
對于吳永清來說,公益是舉手之勞的拾撿垃圾,是對老人和困難學子的一次慰問。而對幸福家人的發(fā)起人張麗萍來說,公益是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溫暖一座城。
臨近中午,位于市區(qū)雙溪西路136號的幸福家人公益素食餐廳里飄出濃濃飯菜香!熬虏撕凶觼韲D!”剛出鍋的菜品端上桌,老人們的臉上笑開了花。
這里每天提供百余份免費愛心餐送給社區(qū)的空巢老人,附近有需要的老人、殘疾人、環(huán)衛(wèi)工人等都可以在餐廳享受優(yōu)惠用餐。餐廳除了廚師、店長是固定的,其余“店小二”都是輪換的志愿者,所有運營收入用于開展扶貧幫困、助老助殘、公益路演等慈善公益事業(yè)。“訂單配餐”開展6年來,累計送餐達16萬份、服務對象9600余人。
于是,一個公益餐廳成了普通市民零門檻做公益的平臺,任何一個有愛心的人,都可于此實現(xiàn)公益夢,來吃飯就是獻愛心,參加志愿服務就是獻愛心。
在五百灘公園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準時打開“綠道文明吧”大門,迎接晨練的市民來此休憩。這個實踐站由幸福家人負責活動組織、日常管理和便民服務。在這里,不僅有愛心一杯水、便民藥箱、愛心閱讀等常態(tài)化服務,還會定期開展文藝表演、志愿培訓、科普講座等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讓更多市民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實惠。
“讓金華成為一座最有愛的城市!边@是張麗萍的公益初心。2014年,她發(fā)起成立幸福家人公益協(xié)會,以關愛老人和喚醒公益為工作重點,主要開展和參與扶貧幫困、文明創(chuàng)建、幸福驛站、環(huán)境保護等社會公益活動,發(fā)起針對“一老一小”群體的“城市遺忘者餐廳”“愛在鄰里關愛孤寡空巢老人”“青苗雨露——關愛困難學生”等項目。10年來,幸福家人共出動志愿者15萬余人次,幫扶人數(shù)超過5萬人。
“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讓更多的人來參與一點點!睆堺惼颊f,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人加入公益事業(yè),點亮社會、溫暖人心。
公益,是在最需要時幫扶一把
上周末,幸福家人執(zhí)行會長孫建斌接到幫扶對象宋小琴的短信:“孫叔叔,最近有什么活動需要志愿者幫忙,我也來!薄斑@孩子太堅強,也太懂事了,自己情況剛好一些,就想著幫助別人!睂O建斌說。
2019年,還在讀小學六年級的宋小琴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雙側胸廓畸形、脊柱側彎等多重疾病。小琴的父親也是一名殘疾人,母親患有糖尿病,家庭條件十分艱苦。在實地考察小琴一家的基本情況后,幸福家人幫助這個家庭申請了殘疾人救助金,為小琴申請了助學款,并持續(xù)走訪幫扶,在每個開學季為她送去書包、衣服等學習生活用品。當年,幸福家人還在市慈善總會幫助下,將小琴送到深圳治療,并成功進行手術,小琴終于脫離拐杖獨立行走。
如今,她也成為幸福家人的一名志愿者,只要有時間,就會和叔叔阿姨一起參加志愿活動!拔磥砦蚁氘斠幻壬萍遥M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有困難的人,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充滿愛意的,要自信微笑地面對生活。”今年8月,在市婦聯(lián)和幸福家人組織的公益夏令營活動中,小琴一段充滿真情的發(fā)言,感動在場所有人。“看到小琴重獲新生,我真為她高興,也深刻認識到公益既是幫助他人,也是溫暖自己!睂O建斌說,在他看來,公益就是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幫扶一把。
同樣,在助人為樂中找到人生價值的還有李俊芝。她是幸福家人“青苗雨露”助學計劃的負責人,對困難學生總是格外關注。每天,她都忙著對接愛心人士,捐助困境兒童。
“青苗雨露”助學計劃是幸福家人對接愛心人士,一對一幫扶我市困境兒童,為其提供助學金、陪伴和關愛的公益項目,幫扶對象大多來自單親、留守、殘疾人等困難家庭!拔易约壕褪且驗榧揖池毨Х艞壛松洗髮W,曾想過要是當時有人能幫一把就好了。當年我留下了遺憾,現(xiàn)在不想再看到有孩子因為家庭困難失去上學的機會!崩羁≈ド眢w力行,拿出工資資助了幾名學生,成為孩子們口中的“愛心媽媽”。據(jù)統(tǒng)計,該項目從2021年實施以來,截至今年9月,共幫助學生219名,提供幫扶資金42.6萬元。
公益,是雙向奔赴的愛
在幸福家人,有一對公益“姐妹花”志愿者,她們是劉群英和雷素君。這對“姐妹花”雖不是親姐妹,但她們因公益結識,因愛心同行。
“奶奶,我們來看您啦!痹阪某菂^(qū)新獅街道柳湖花園社區(qū),常常能看到一群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為社區(qū)獨居老人送上免費愛心餐,其中就有劉群英和雷素君的身影。
“接觸公益越久越覺得身上有種責任感,能夠幫助別人就是一件快樂的事。”雷素君說,意識到自己的行動能為老人帶去溫暖后,她漸漸養(yǎng)成一有空就去做公益的習慣。
不僅是送餐,志愿者們還會坐下來陪老人們嘮家常,也會幫其修窗簾、調鬧鐘等,還囑咐老人有事給他們打電話。來的次數(shù)多了,老人們一聽敲門聲就知道是志愿者送餐來了,有的還特意算著送餐時間,早早在家煮好甜品給志愿者們喝。
每個月,這對“姐妹花”還會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走進婺城區(qū)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居家養(yǎng)老中心,為村里的空巢老人包餃子、表演節(jié)目等,有時還聯(lián)系理發(fā)師、醫(yī)生進村為老人們免費理發(fā)、檢查身體。
一次次溫暖的服務,一句句貼心的話語,讓老人們樂呵呵的。大爺大媽們常常在活動結束后拉著她們的手問:“你們什么時候再來看我們呀?”用雷素君的話來說,這就像父母舍不得孩子出遠門的情形。
“愛在鄰里關愛空巢老人”和“暖暖夕陽愛心益餐”是“姐妹花”負責的公益志愿服務項目。她們說,在做公益的過程中,老人們漸漸把志愿者當成家里的一分子,志愿者也會把老人看作一家人。很多老人記不住志愿者的臉,卻記住了他們紅色的馬甲。不僅如此,“姐妹花”在開展項目時還發(fā)揮親情地緣的優(yōu)勢,在社區(qū)和鄉(xiāng)村招募成立“敲門大姐”鄰里助老志愿服務隊,為老人安享晚年撐起“幸福傘”。目前,這支鄰里助老服務志愿者隊伍的體量,已由最初的500人達到了1000余人。
對于雷素君來說,公益不僅溫暖了他人,更讓自己得到提升!盀榱烁玫睾屠先藴贤,了解他們的需求,我今年考取了社工證!睆臉I(yè)余志愿者到專業(yè)社工,雷素君希望利用自己所長,為更多老年人的晚年帶去慰藉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