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引領、“四化”推進,全面加強新時代 文明實踐志愿服務
一、基本情況
遂昌,地處浙西南山區(qū),縣域面積2539平方公里,人口23萬,大部分群眾生活在農村。這里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主政遂昌五年的明代著名文學家湯顯祖在此寫下了“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云處處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官廷,農歌三兩聲”的美贊。
文明浸潤鄉(xiāng)土,文化滋養(yǎng)鄉(xiāng)風,新時代當有新氣象。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以來,遂昌縣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聚焦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強化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工作導向。在志愿服務領域,強化黨員引領,堅持社會化運作、制度化建設、項目化推進、常態(tài)化開展,立足山區(qū)實際,引導鄰里互助,突出人文關懷,打造群眾身邊不走的志愿服務隊伍。
隨著活動的推進,全縣16000余名黨員志愿者活躍在社會各個領域,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成為“新常態(tài)”;本土創(chuàng)作的《文明花開遍遂昌》歌曲和廣場舞短短幾日就由文化志愿者傳遍全縣20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十年如一日”為游客指路的旅游志愿者不斷擦亮“不讓一個游客在遂昌受委屈”的金字招牌;葉坦社區(qū)榮獲全國學雷鋒“4個100”先進單位。同時,還涌現(xiàn)出魯冰花工作室、滿天星計劃、“帶大山的孩子看世界”、愛心驛站等一大批等關愛社會弱勢群體的志愿服務組織和項目。
二、主要做法
1.黨員干部帶頭,構建志愿服務社會化動員體系。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納入每月主題黨日的必選項目和黨員先鋒指數(shù)考評內容。充分激發(fā)共青團、婦聯(lián)等群團組織廣泛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勢,構建“黨員+社會力量”協(xié)同發(fā)力的良好局面。構建縣、鄉(xiāng)、村三級志愿服務體系,縣級層面著眼于專業(yè)化,成立“政策宣講、文化活動、教育培訓、鄉(xiāng)風文明、人文關懷”等五支志愿服務隊,形成專門的“服務菜單”向社會公布,接受基層群眾“點單”。各鄉(xiāng)鎮(zhèn)、村均成立志愿服務隊伍,目前,全縣形成368支志愿服務隊,500余個志愿服務小組。通過“志愿匯”App、微信、網站等手段拓展志愿者招募渠道。目前全縣共有“志愿匯”注冊志愿者人數(shù)超4萬人,志愿服務時長超12萬小時。
2.提升制度化水平,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提供有力保障。出臺遂昌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系列制度,規(guī)范志愿者注冊、培訓、招募、激勵等措施。志愿服務時長納入黨員干部考核,推廣使用志愿匯APP,將服務時長納入公民信用體系。在農村,參與志愿服務還被列入文明銀行積分,村民不僅可獲得物品獎勵,還能在信貸、評優(yōu)評先等方面“加分”。在財政資金并不寬裕的情況下,積極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培育優(yōu)秀社會組織、支持優(yōu)秀志愿服務項目,進一步激發(fā)社會組織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3 推進項目化建設,打造“聯(lián)戶幫”等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新模式。以鄰里守望為重點,“聯(lián)戶幫”為載體,幫生產、幫生活、幫困難、幫照看、幫技能等“五幫”為主要內容,讓互助式的志愿服務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推動形成“你幫我、我?guī)湍恪钡牧己蔑L尚。如淤溪村開展的“聯(lián)戶幫”志愿服務項目,將相鄰的3—5戶農戶結成互助小組,簽訂“聯(lián)戶”協(xié)議,開展互幫互助活動,已開展鄰里幫助500余次,很受農民群眾歡迎。開展“生態(tài)+”志愿服務行動,組建200多支隊伍組成“綠水青山志愿服務聯(lián)盟”,參與美麗鄉(xiāng)村、文明旅游、移風易俗等志愿服務。開展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培育“小而美”的志愿服務項目。
4.堅持常態(tài)化開展,打造群眾身邊不走的志愿服務隊。打造“微笑遂昌”志愿服務廣場,每月開展志愿服務。積極探索“讓幸福來敲門”精準幫扶新模式,廣泛開展為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送溫暖”活動,全縣建成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組織230多個,推出“關愛留守兒童,播灑愛心陽光”“愛心媽媽,代理家長”“情暖童心”等系列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活動。莊山村群眾自發(fā)組成“芝麻綠豆”志愿者服隊,輪流燒制“愛心餐”,每天為孤寡老人上門送餐;應村村的“好媳婦洗衣隊”把每月逢8的日子定為“愛心洗衣日”,為全村70歲以上老人清洗衣物。
三、下步打算
1.堅持需求導向。志愿服務應當以實際需求為出發(fā)點,群眾的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務的關注點就應該放在哪里。遂昌縣將搭建直接有效的志愿服務“供需對接平臺”,完善“點單式”服務。同時,充分發(fā)揮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專業(yè)特長,將服務與精準扶貧、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社會治理、弱勢群體關愛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針對不同群體不同需求開展精準化、專業(yè)化、個性化服務,把服務送到群眾的心坎上。
2.堅持常態(tài)開展。志愿服務貴在成風化俗、潤物無聲,最忌“運動式”服務。下步我們將堅持重大節(jié)日大活動、每月數(shù)場小活動、每日都有“互助式”服務,真正打造群眾身邊不走的志愿服務隊伍。同時,利用農村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等陣地,開展好文化志愿服務,豐富農民日常文化生活。
3.堅持正面引導。加強以志愿精神為核心的志愿文化建設和志愿服務品牌建設,積極選樹志愿服務先進典型,以可見、可感、可學的事跡激勵志愿者,倡導志愿服務新風。加速志愿者隊伍向不同行業(yè)、不同領域、不同年齡的群體延伸,進一步營造志愿服務人人可為、時時可為、處處可為的濃厚氛圍。